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(AED):長者家庭必備的守護者 香港銀齡家庭急救全方位指南(升級完整版)
香港正全面進入高齡化時代。根據政府統計處《人口推算2022–2041》,截至2023年底,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已突破180萬,佔總人口超過20%。預計到2036年,長者比例將升至三分之一,2041年更接近250萬。這意味著每三位香港人,就有一位屬於銀髮族。這不僅是數據的變化,而是社會、醫療與家庭照護方式的重大轉折。 隨著年齡增加,心血管功能逐漸退化,心臟驟停(Sudden Cardiac Arrest, SCA)成為威脅長者生命的首要殺手。它與心肌梗塞不同,是因心臟電流活動突發紊亂導致心臟無法有效跳動。病人在數秒內失去意識與呼吸,如未於4至6分鐘內施救,大腦將因缺氧而受損,10分鐘後死亡率接近100%。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統計,每年約有2,000宗心臟驟停個案,其中七成為長者,且多數發生在家中。由於救護車平均需8–12分鐘到場,家庭急救能力成為救命關鍵。 若能在「黃金4分鐘」內使用AED配合CPR,患者存活率可由不到10%大幅提升至50%甚至更高。正因如此, AED 被譽為「家中最值得投資的救命神器」。然而,許多人仍誤以為AED只應出現在機場、地鐵或商場,卻忽略了最危險的地方,往往正是家。 --- 一、家中最危險的「沉默殺手」:心臟驟停 研究顯示,超過七成心臟驟停事件發生於私人住宅內。長者在看電視、煮飯或睡覺時,皆可能突發倒地。家人若未受過急救訓練、又缺乏AED,往往只能焦急等待救援。 延遲1分鐘使用AED,存活率下降7–10%。第1分鐘施救可達70%,第5分鐘只剩30%,10分鐘後幾乎無法挽回。這是赤裸裸的現實。曾有72歲長者在家晨運倒地,因家人不懂處理而錯失救命時機,最終不治。 --- 二、AED五大常見迷思全面破解 迷思1:只有醫生會用。 事實:AED為「傻瓜式操作」,只需跟隨語音指令即可完成,全程無需專業知識。 迷思2:誤按會電死人。 事實:AED具備智能防護,只會在偵測到危險心律時放電,不會誤傷健康者。 迷思3:做CPR就夠。 事實:CPR僅能延遲大腦缺氧,AED才能真正「重啟」心臟。 迷思4:AED很貴。 事實:主機可使用10年,僅電極片與電池需2–5年更換,平均每日成本不到3港元。 迷思5:大廈已有AED,不必買。 事實:多數公共AED鎖在管理處或難以即時取出。1分鐘的延誤,就可能決定生死。 --- 三、長者為何是...